潇湘易2025-07-21 11:05:48阅读:0
(嘉禾县珠泉镇富溪村,村民在操作无人植保机为水稻喷洒农药。黄春涛 摄)
7月18日,华容团洲垸,种粮大户李发财喜笑颜开:经专家现场测产,他今年种的早稻亩产达605.2公斤,比往年高了150公斤以上。
去年7月,团洲垸洪灾,李发财的300多亩田颗粒无收。一年过去了,在各级政府帮助支持下,他今年种的早稻喜获丰收,龙虾也卖出了好价钱,种田综合效益超出预期。
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全省农业经济稳中向好,夏粮喜获丰收,预计单产提升2.5%左右,创近年新高;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
丰收来得极为不易。上半年,湖南气候整体偏旱,全省通过大力推广“六增两控”技术,开展大面积提单产行动,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加持下,农业生产加快回升,“三湘粮仓”再夺丰收。
夏粮丰收,饭碗端得牢
烈日炎炎,田间地头“双抢”忙,丰收的喜讯持续传来——
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衡南示范基地里,早稻平均亩产753.2公斤,较去年同期提升15.4%,再创历史新高;
位于望城区的长沙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千亩核心片,早稻平均亩产655.97公斤,增产3.92%;
华容县早熟水稻新品种“松雅12”示范片,亩产干谷531.9公斤,新品种首次种植便喜获丰收;
......
“三湘粮仓”丰收的背后,离不开三湘儿女的辛勤付出。作为农业大省,湖南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坚决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省委书记沈晓明,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带头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全省各级党政负责人带头抓粮食生产,让“中国人的饭碗”多装优质“湖南粮”。
今年,湖南以集中育秧、驻点服务、单产提升为抓手,粮食作物稳面提产,早稻栽插 1819万亩,同比增加2.6万亩。
在田间地头行走,智能化育秧大棚已成为三湘田间新风景。全省建成育秧大棚1800万平方米,有力保证了早稻集中育秧需要。
政府重视、措施得力,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7月14日,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惠众粮油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黄新建告诉记者:“今年早稻不仅增产明显,成熟期还提前了好几天,给晚稻种植留足了时间,晚稻准备再多种一点。”
(华容县团洲垸李发财早稻喜获丰收。)
夯实根基,“四良”助力产量高
7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湘江村农田里,晚稻开始返青。“往年,遇到这种连晴天气,就要抗旱了。”种粮大户袁虎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水利用率从55%提升至85%,抗旱的问题迎刃而解。
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地少的湖南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好耕地红线,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等“四良”措施,良田数质双提升。今年,湖南持续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实施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行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杂交水稻的故乡湖南,不缺高产、优质的好品种,今年早稻全省良种覆盖率超95%。
利用良机助力农业现代化。湖南着力“补短板、攻难关、强链条”,加大农机购买与使用的补贴,助力农业装备“鸟枪换炮”。
让有限的土地产更多的粮,提单产成为今年湖南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5年全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精选良种增潜力、精量播种增壮苗” 等“六增两控”技术要点,在全省推动粮食单产提升。
(长沙县农业技术员在田间指导农户生产。)
增量增效,产业链持续拉长
夏天,位于新田县的东升农场里,一派繁忙采摘的景象。冬瓜、辣椒、茄子等蔬菜采摘后,连夜送到粤港澳市场,第二天就能出现在当地市民的餐桌上。
今年,湖南以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创新、生产技术革新为重点,出台一系列“菜篮子”工程扶持政策,推动蔬菜稳产保供。上半年,全省蔬菜(含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4.4%。
今年,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生猪逼近盈亏平衡线。面对市场波动,湖南畜牧业迎难而上,加快复苏,产能和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3145.1万头,同比增长0.7%,实现增速由负转正。家禽产业产量大幅提升,禽蛋产量61.3万吨,增长11.3%;家禽出笼2.66亿羽,增长10.3%。
农业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上半年,湖南通过持续实施“猪十条”“菜十条”“果十条”“禽十条”等政策,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倍增计划,农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截至6月底,全省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9家,累计达到6645家;绿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6%,较去年同期增加2.1个百分点。
“下半年,将全力巩固提升农业经济向好势头,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持续大抓“五千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四个高于”的发展目标,强化科技和改革支撑,推动农业农村稳步发展,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40万亩以上,产量616亿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