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 > 观察 > 在德媒眼里 瑞典政府“群体免疫”政策叫“小过失”

在德媒眼里 瑞典政府“群体免疫”政策叫“小过失”

2020-12-18 06:49:44来源:环球时报阅读:0标签: 德媒  瑞典  “群体免疫”  “小过失”

文章导读
今年4月,由于瑞典政府曾执行了“群体免疫”的政策,导致瑞典居民中感染新冠人数和死亡病例大幅飙升,16日,瑞典首相在发布会上正式承认本届政府要为这一惨重代价负责。...

今年4月,由于瑞典政府曾执行了“群体免疫”的政策,导致瑞典居民中感染新冠人数和死亡病例大幅飙升,16日,瑞典首相在发布会上正式承认本届政府要为这一惨重代价负责。

但就在瑞典政府自己都承认错误之际,一家德国媒体却对此表现出了极不寻常的宽容。

“瑞典承认在照顾年长者的过程中存在小过失”,《德国之声》16日的这篇报道在标题中如是说。

 图源:《德国之声》
图源:《德国之声》

据笔者查阅牛津英语词典,这篇报道用的措辞“小过失”(lapse),其最广为使用的含义是“由于无心、非故意的情况而犯下的小错误”。

 图片截取自牛津英语词典在线版
图片截取自牛津英语词典在线版

那么,瑞典这个“小过失”真的“小”吗?在实行“群体免疫”3个多月后,据瑞典统计局8月19日公布,该国在上半年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数为4500人,在北欧所有国家中居首。更可怕的是,光是11月内,瑞典死亡病例就飙升至8088例,比1918年大瘟疫还要严重。

而在瑞典首相的讲话中,尽管他把防疫失败部分推卸给了“对病毒认识不足”,但即便如此,他也认为这是本届政府的“战略性错误”(strategy wrong)。这就让人不禁想问,在自己邻国居民承受着如此惨痛的损失之际,为什么一向自诩关心人权的《德国之声》能对此不闻不问,还在措辞上比瑞典首相批评自己都更宽容?

毕竟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中国网友都知道,《德国之声》的这种“宽容”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在谈到中国时,这家媒体姿态往往更显得张牙舞爪。

今年4月22日,《德国之声》认为世界各国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新闻不自由,欺骗了全世界”,这才导致其他国家面对病毒时“措手不及”。对此,《德国之声》批评中国的措辞是“祸及全球”,远比“小过失”狠多了。

 图源:《德国之声》
图源:《德国之声》

与“不公开信息祸及全球”自相矛盾的是,就在2天后的4月24日,《德国之声》又批评中国借着帮助非洲防疫是,“借疫情扩大影响”,是在“趁火打劫”。然而,中国如何才能一边隐瞒疫情这场“火”的存在,一边又拿“火”吓唬人搞“趁火打劫”?对于这个问题,《德国之声》恐怕是给不出答案的。

 图源:《德国之声》
图源:《德国之声》

那么,当中国反复建议各国做好管控、呼吁大家戴好口罩,真正做到“及时反馈”后,《德国之声》又是怎么评价我们的呢?

从12月9日的报道看,该报社这次选择了打“民主人权”牌,将中国采取的事实已经有效、且向多国推荐的防疫措施,指责为“威胁民主人权”。

 图源:《德国之声》
图源:《德国之声》

更好笑的是,和把瑞典政府的失误认定为“小过失”的操作相比,当西方不少国家不得不承认中国抗疫成绩显著、且包括德国在内的多国开始采取他们当初斥为“侵犯人权”的防疫策略时,《德国之声》直接放出大招,干脆称中国抗疫成功“全靠人民的坚韧,而非专制政府的行为”,来了个彻底不认账。

于是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德国之声》一边报道本国在防疫政策上向中国靠近了一大步,一边还在标题里宣称“中国的作业千万不能抄”。

图源:《德国之声》
图源:《德国之声》

从上面这些例子看,《德国之声》已经不是站在道德高地这么简单了,而是直接在道德高地上打了个地铺,然后躺在上面反复打滚耍无赖。

笔者想提醒《德国之声》的是,据你们16日的报道,德国已经宣布重新实施更为严格的“封锁”政策。当然,我们不会嘲笑你们“打脸”,但我们真诚地希望,德国这回能真的把疫情控制住。毕竟,人命比面子重要多了。

 图源:《德国之声》
图源:《德国之声》
点赞 (1)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