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 > 观察 > 德媒:孤立中国只会伤害所有人 对谁都没有好处

德媒:孤立中国只会伤害所有人 对谁都没有好处

2021-02-01 17:02:14来源:参考消息阅读:0标签: 欧洲  默克尔  德国

文章导读
德国《商报》1月29日发表了题为《“与中国划清界限是有害的”》的报道称,德国工业联合会新任主席西格弗里德·鲁斯乌尔姆接受采访。...

资料图片:2020年12月30日晚,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庞兴雷 摄)

德国《商报》1月29日发表了题为《“与中国划清界限是有害的”》的报道称,德国工业联合会新任主席西格弗里德·鲁斯乌尔姆接受采访。他对美国新政府寄予厚望并反对与中国脱钩。他认为,孤立中国对谁都没有好处,只会伤害所有人。全文摘编如下:

鲁斯乌尔姆说,中国在增长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并不是我们在疫情之年才看到的。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在增加,而西方国家比重在减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更加重视自身的增长。

鲁斯乌尔姆指出,“以贸易促变化”的论点有其局限性,不能代替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中国经济区域市场巨大,发展活力十足,不能直接对其视而不见。而且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的解决也需要中国的参与。因此,西方必须制定共同的对华议程。对欧洲人来说,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强大的欧盟才有能力捍卫我们的价值观和在全世界的利益。

对于中欧投资协定,鲁斯乌尔姆认为该协定早该签署。中欧双方都付出了努力。我们和其他西方国家必须共同推动这项工作。孤立中国对谁都没有好处,只会伤害所有人。

鲁斯乌尔姆说,与中国脱钩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说服力。中国是一个要素,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这里我明确将美国人包含在内,我们也要做好面对中国的思想准备。

西方是否过于依赖中国?对此,鲁斯乌尔姆回答,全球经济中的每个伙伴都依赖中国。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互联互通。中国也依赖世界其他国家,地球村已经成为现实。与个别经济区域划清界限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害,因此我们需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随着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西方迎来了新的机遇,可惜过去四年不曾有过这样的机遇。

鲁斯乌尔姆完全不认同多边贸易已越过巅峰的说法。他指出,经济不是零和游戏。国际分工和多边贸易对参与其中的国家来说是难以置信的繁荣推动力。重振多边主义的重要步骤是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力。美国现在必须停止对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封锁,让获得最大支持的总干事候选人能够上任。新的总干事会尽快为重要的改革确定方向。

[延伸阅读]美专家:中欧协议折射默克尔“中国观”

参考消息网1月6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2月31日发表了题为《默克尔对中国和世界的真实看法》的文章,作者为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诺亚·巴尔金,文章认为,默克尔将德国视为美中对抗升级的调停力量。她力促今年在投资协议、气候变化和其他领域与北京重新接触,试图表明与中国领导层对话仍是有意义的。在她看来,试图孤立和遏制中国只会导致灾难。全文摘编如下:

欧洲与北京的年终投资协议是了解德国总理外交政策世界观的一扇清晰窗口。

对于多年来一直关注默克尔及其对华政策的人来说,急于与北京达成协议并不令人意外。

我听过许多关于为什么默克尔一直把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理论,它们中的大多数以经济论点开始,也以经济论点结束,即德国及其最大的企业过于依赖中国,柏林无法冒险疏远北京。这当然是默克尔想法中的一个因素。

但仅凭经济理由不足以解释默克尔对中国的立场。还有一个经常在讨论中被忽略的地缘政治层面。

在过去几年的一系列讲话中,默克尔明确表示,她认为在一个充满大国竞争的更为敌对的世界中,德国非常脆弱。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北京的分量、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似乎注定增加的时候,柏林承受不起站在北京对立面的后果。

在2019年初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默克尔直截了当地说,德国在这一新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前景“很糟”。一年后,在柏林美国研究院发表演讲时,她广泛谈到欧洲的地理弱点。她说:“如果你看看我们欧洲人在家门口的情况,那看起来相当具有挑战性。我们有俄罗斯,然后还有中国。中俄正在靠拢。”

默克尔也得出了华盛顿不再是可靠伙伴的结论。早在2017年,在与唐纳德·特朗普举行峰会后——这是一系列与后者举行的灾难性的北约和七国集团峰会的首次,她在慕尼黑啤酒节的讲话中就谈到了这个主题。在过去几年里,这种观点只是强化了。

在此背景下,默克尔认为,唯一负责任的前行道路是两面下注。

最终,默克尔将德国视为美中对抗升级的调停力量。她力促今年在投资协议、气候变化和其他领域与北京重新接触,试图表明与中国领导层对话仍是有意义的。在她看来,试图孤立和遏制中国只会导致灾难。

在一个日益非黑即白的世界里,默克尔的对华政策不再反映德国和欧洲的共识。过去一年,欧洲的立场明显变得强硬。默克尔的欧盟-中国投资协议计划可能会遭遇政治阻力。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默克尔明年离开政治舞台后,德国会对中国采取什么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谁接替她,下届德国政府的构成以及北京和拜登政府如何定位自己。但默克尔在中国问题上留下的影响已板上钉钉。

(2021-01-06 13:41:40)

[延伸阅读]港媒:中欧协定加强中国与美国博弈中的地位

参考消息网1月4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日发表了该报前总编辑王向伟的题为《中欧投资协定加强北京在与美国权力博弈中的地位》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和欧盟2020年12月30日达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投资协定对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外交胜利。更为重要的是,与欧盟较为密切的关系有助于北京阻止华盛顿与欧洲国家及其他伙伴形成一个统一战线来挑战中国的贸易惯例。

文章认为,此外,欧盟无视华盛顿关切的决定发出一个有意思的信号,在经历特朗普4年不可预测和任性冲动的总统任期后,它现在更愿意捍卫自己的利益,以及按照自己的主张与中国打交道。

文章指出,欧投资协定是在北京与另外14个亚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后达成的。中方还表示“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预计北京还将继续努力与日本和韩国构建一个三边自由贸易协定,这两个国家是中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

文章称,鉴于这一势头,中国现在有更大机会达成那些协议,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地区主要经济大国的地位。所有这些将使北京拥有更多的影响力来对抗即将上台的拜登政府的影响力。

[延伸阅读]美媒:太空之争,下一场中美“大国竞赛”

参考消息网1月30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26日发表题为《太空之争,下一场美中“大国竞赛”》的报道称,天基系统是美国军事优势的重要来源。美国借口所谓“大国竞争”,炒作所谓“中国太空威胁”,还通过引入民间创新能力、组建太空军等措施,意图推进太空军事化,巩固其优势。全文摘编如下:

当下,拜登总统面临的最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应对中国对美国太空军事力量——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依赖天基平台的地面部队——构成的威胁。对于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建立的太空军,拜登尚未表明会打算做些什么。

奥巴马政府时期参与设计对华策略的五角大楼官员格雷格·格兰特表示:“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太空系统相当脆弱……拜登政府将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太空防务领域,以应对这些威胁。”

保护目标是,让美国在轨道上建立起强韧的存在,无论攻击的致命程度,它都能运转良好,使得美军可以向地球的另一端投射力量,进行报复和反击行动。这可能从一开始就吓阻对手。难题是,要如何实现这种强大的威慑力。

上周,退役陆军四星上将劳埃德·奥斯汀获得确认,成为拜登的国防部长。他对参议院表示,他将保持“激光般的专注”,提高美国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军队的“竞争优势”。此外,他还呼吁美国在打造“天基平台”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并多次将太空称为作战领域。

奥斯汀表示:“太空已成为大国竞争的舞台。”奥斯汀说,中国是“未来面临的最大威胁”。新政府有兴趣利用太空创业者的创新,作为加强军力的手段。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都采取了这个策略,将其作为增强美国军事优势的独特方式。

中国突飞猛进

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在研究美国军队,特别是2001年美军入侵阿富汗和2003年入侵伊拉克。有人认为,美国在战场上的成功源自其太空优势。中国军方参谋人士指出,美军数以千计的卫星制导炸弹和巡航导弹,以高精确对塔利班部队和伊拉克的防御力量施以毁灭性打击。

虽然五角大楼在太空方面的优势显然对中国是一种威胁,但这可能也是一种负担。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太空分析师托德·哈里森说:“他们看到了美国是如何投射实力的……但他们也发现(美国的相关装备)是基本上不设防的。”

美媒称,中国寻求反卫星力量的多样化。在测试中,中国开始向卫星发射弱激光束,并研究其他以光速攻击的方法。然后他们有了新的想法。美国太空力量的各个方面都由强大的计算机从地面控制。一旦遭到渗透,华盛顿航天器的大脑可能会被压制或摧毁。与其他反卫星行动相比,这类攻击的成本也非常低。

2005年,中国开始将网络攻击纳入军事演习,主要是针对敌人的网络进行首次打击。它的军事理论越来越要求进行早期的瘫痪性攻击。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才扬 摄)

华盛顿的反应

奥巴马政府在第二个任期内公开了所谓“抵消战略”,利用美国的技术优势来应对中国和其他威胁。正如美国的第一次抵消战略是发展庞大的核武库,第二次是发展智能武器,这种所谓的第三次抵消将通过加速机器人、高速武器和其他突破性技术的崛起来寻求优势,这些突破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增强军队的力量。

官员们表示,与之前的抵消战略不同,该计划的目标是更多依赖正在迅速改变民用世界的科技创业者。

奥巴马政府将这种商业理念应用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这个航天机构变成了创业进步的主要资助者,为开发旨在将宇航员送入轨道的私人火箭和太空舱注入了数十亿美元。

军方官员认为,新的系统可以在战时迅速更换卫星。第三次抵消战略还试图缩小卫星的个头。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型卫星发展为庞然巨兽,且极为昂贵。其中一种卫星展开的天线几乎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但是,受到iPhone革命的启发,民用公司造出了面包大小的航天器。

军事规划者认为,更小、更便宜、数量更多的航天器,使反卫星工具瞄准对手的难度大大增加。

美国可能会输

美国在卫星数量上居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正在努力。连续三年来,它向太空发射的火箭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分析人士说,它现在是一支主导力量。密集的努力不仅包括反卫星武器,还包括许多其他军事和科学项目,正如最近嫦娥五号携月球岩石返回所暗示的那样。

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和他的前同事格兰特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北京最终可能会在华盛顿最拿手的领域击败华盛顿。他们写道:“苏联人始终没能跟上,更不用说超越美国的技术优势了……但对中国而言,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资料图片:一名接受特种作战培训的美军学员正学习使用卫星通讯设备。(美国陆军网站)
资料图片:一名接受特种作战培训的美军学员正学习使用卫星通讯设备。(美国陆军网站)

(2021-01-30 16:27:14)
点赞 (1)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