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湖湘 > 播报 > 湖南一湖四水实施退耕还林还湿 “湿地绿环”释放生态红利

湖南一湖四水实施退耕还林还湿 “湿地绿环”释放生态红利

2020-08-21 10:44:29来源:华声在线阅读:0标签: 湖南  一湖四水  退耕还林还湿  湿地绿环  释放  生态红利

文章导读
2015年,湘江保护和治理实施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此后逐步推广至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

盛夏时节,记者踏访湘江流域的浯溪、萱洲、唐家湖、苏托垸、洋沙湖,湿地景观扑面而来:水草碧绿、荷花飘香、鸟鸣啾啾;两岸污水流经湿地净化,碧水长流入洞庭。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维持碳循环等功能。保护“母亲河”,守护碧水长流,离不开湿地的“肾功能”。

2015年,湘江保护和治理实施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此后逐步推广至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

至今,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湿面积3.85万亩,建成56个项目区。沿一湖四水“湿地绿环”初步形成,生态功能有效提升,生态红利源源释放。

一湖四水构筑“湿地绿环”

湖南拥有5000多条溪河,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湿地资源丰富。但由于湿地遭受围垦、侵占,面积缩小、功能退化。

2015年,湘江流域8个市沿干流或主要支流两岸,各选取一块面积20公顷以上的适当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湿,省财政给予奖补。省里编制方案提出:实施退耕还林还湿,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湖南担当,退在湘江流域,利在万里长江。

省林科院牵头组建专家团队,确定技术路线: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生物治理等措施,修复湿地生态。

“退耕还林还湿,主要选择低洼农田,确保在污染源和湘江之间形成一道生态屏障。”省林科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宋庆安介绍,不同污染源,治理模式不同。

祁阳县退耕还林还湿,着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记者在茅竹镇三家村项目区看到,通过沟渠等水利设施,地表污水全程无动力自流湿地,在湘江岸边形成2公里隔离带。湿地隔离带内栽植荷花、梭鱼草、水浮莲、黑藻,层层搭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污水经三个层级单元净化过滤,实现涓涓清流汇湘江。

常宁市、平江县等试点区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模式,采取沉淀、渗透等措施,栽植竹柳、藜蒿等植物,沿湘江铺展绿色画卷,守护一江碧水。

湘江试点成功后,省里把退耕还林还湿推广到湘、资、沅、澧流域和洞庭湖区,打造示范工程,连片成带发展,沿一湖四水构筑“湿地绿环”。

湿地修复走低成本之路

推进退耕还林还湿,各地探索低成本、可推广模式,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同步治理。

衡东县新塘镇退耕还湿,修复800多亩湿地,解决5万村镇人口的生活排污和农业面源污染,每年净化污水2000万吨左右。项目负责人称:“通过湿地降解,一吨污水的处理成本仅0.075元。”

记者在项目区看到,通过增设拦水闸(堰)、抬升田埂,构建梯级湿地,延长污水停留时间;污水经水草、荷塘净化,以鱼养水,实现清水入江。

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如何探索一条低成本之路?专家团队绞尽脑汁,提出项目区建设的4条原则:设计收集、排水简易设施,污水自流生态隔离带;筛选水生植物,既吸收氮、磷减少面源污染,又保护湿地生物、景观多样性;合理匹配湿地污染负荷与降解能力的工艺流程;适时、适地、适草(适树)栽植,保证成活率。宋庆安研究员称,遵循4条原则,湿地修复做到“少动土、好维护、易管理”,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试点过程中,各地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沿河集中消纳污水,实现“水”净化;山上退耕还林,实现“山”增绿;修复、提质农田生态系统,实现“田”还湿;优化流域水生态环境,实现“河湖”安;科学搭配修复植物,实现“草”多样。

经项目评估,56个退耕还林还湿项目区,植物种类平均增加20种,动物种类平均增加5种。湿地作为物种基因库,生态功能凸显。

源源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5年来,各地实施退耕还林还湿项目,努力还百姓“漫江碧透”美景。

娄底市经开区实施退耕还林还湿项目,污水经多级梯度净化处理,地表水水质从四类提升到三类。长沙县福临镇沿白马桥、麻林河修复湿地,氨氮去除率最高达到80%,耗氧量去除率达到50%。

水清了,鸟来了,鱼虾多了,家园更美了。

祁阳县通过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浯溪湿地公园添美景。据林业部门监测,世界罕见的白化斑嘴鸭频频现身,湿地公园的生态科普价值大大提升。

衡阳市石鼓区、衡东县通过退耕还林还湿,打造花海景观,建设美丽乡村,兴起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湘潭县投入1200万元,在唐家湖实施退耕还林还湿项目,种植荸荠、莲藕200多亩,每年产生经济效益60余万元,项目区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当地农民胡正云告诉记者,依托附近的唐家湖湿地,他挖荸荠,做藕粉,今年已到手1万多元。

“湿地修复,物种筛选尽量结合产业,实现多赢。”省湿地保护中心主任薛萍介绍,栽植的湿地植物如莲藕、茭白、水芹菜、黄菖蒲、黄金柳等,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点赞 (1)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