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时评观点 > 媒体:辣笔小球前记者身份成热点,警惕职业标签引发新舆情

媒体:辣笔小球前记者身份成热点,警惕职业标签引发新舆情

2021-02-24 16:14:28来源:雷萌阅读:0标签: 辣笔小球  记者  身份  职业  标签  舆情

文章导读
“前记者”的身份,可能衍生为某事件一个新的舆情热点。...

来源丨雷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公众号2月24日消息,“辣笔小球”恶意诋毁卫国戍边英雄被依法刑拘,彰显了舆论有底线、法律有底线,任何抹黑英雄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笔者注意到,一些媒体在对此事件作追踪报道时,重点提及“辣笔小球”的“前记者”身份,其多年前供职的媒体单位第一时间作出声明。“前记者”的身份,衍生为该事件一个新的舆情热点。

笔者由此想到,前不久“前女记者”马金瑜遭家暴事件引爆网络,双方各执一词,真相仍未水落石出。“前记者”的职业,无疑成为舆情发酵的元素之一。

分析原因,还是记者这一职业有其特殊性,大众对其言行有敏感度。

但细究之下,“前记者”标签和事件本身有多大关联?“辣笔小球”言论逾越道德底线、触犯法律红线,这一点,不论他现在或曾经是何种身份,都与其言行的恶劣性质和影响无关。

在报道中交代涉事者身份、职业乃至学历、家庭等,属于新闻要素之一,而非“人肉”行为。

但与此同时,作为专业媒体,不宜过度放大其职业、身份等不同点,特别是已脱岗多年的“前职业”。说到底,还是为吸引围观而制造话题,以期引发一波新舆情。

笔者认为,在热点事件后续报道中,主干不能偏离,延伸也应有度。不论是对新闻背后抽丝剥茧,还是满足大众的探求欲望,在事实呈现和情理法审视上都不能剑走偏锋。

在公开涉事者身份、职业等可能涉敏感信息时,先要辨明这些特征与事件的关联性,以此掌握好延伸的度,不宜过度放大、强化某些标签。如果出于必要做其身份“文章”,就必须多方调查、清晰还原,以防误导受众,引发负面舆情。

对于海量的自媒体,更要加强内容把关,为博眼球断章取义、以讹传讹,终究会沦为受众眼中的“流量渣子”。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前记者”身份成为话题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受众对记者职责的看重和期望。

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敢于亮剑;舆情热点之下,客观准确、谨慎出牌,将话题点、吸睛点与事件原点、价值点有机融合,才能成为社会正义的守望者,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

点赞 (2)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