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聚焦 > 70年前,这群硬核女兵徒步走上青藏高原

70年前,这群硬核女兵徒步走上青藏高原

2020-05-11 19:48:18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阅读:0标签: 70年前  这群  硬核  女兵  徒步  走上  青藏高原

文章导读
70年前1000多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兵们徒步进藏究竟经历了什么?...

2001年,一批进藏老兵的儿女,为了寻觅父母当年的足迹,背起行囊,计划徒步从甘孜出发,向雪域高原迈进。当他们满怀万丈豪情“出征”后,方感自己的行动有些冒失:没走出一百公里,就因无法迅速适应高原缺氧而导致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位差点命丧一座海拔4000米左右的雪山上。小分队不得不放弃徒步计划,改坐汽车。

 

后来,一位老兵的儿子回到北京,埋头书斋,翻阅大量的历史书刊,查询古往今来关于人类行军的资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人类有记录以来,红军长征和进军西藏是世界上最寂寞、最艰苦的两次大行军,这两次行军创造了伟大史诗般的奇迹。为何后者的这段历史却鲜为人知?

1950年,千名女兵徒步进藏,人人背负40斤左右的行装,翻茫茫雪山,忍着生理剧痛趟-30℃左右的冰河,在缺氧、断粮、沼泽地、泥石流等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她们终于到达拉萨,创造了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行军奇迹。主人公们的故事也曾被改编成纪录片《我的格桑梅朵》在央视播出。

70年前1000多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兵们徒步进藏究竟经历了什么?跨雪山趟冰河挑战人类极限,她们为西藏做了什么?为什么在无路的雪域高原艰难行军,挑战人类生存极限没有列入相关课题去研究?她们的命运如何被改写?70年后,她们如何回忆这段青春?

今天,我们从《天路行军1950》这本书中,重启这一段硬核女兵的传奇故事。

愿文字里的真诚紧紧拥抱你,愿女兵们的勇敢和坚韧带给你力量,让你不再惧怕挫折,勇敢前行。

01

穿着旗袍追军车去参军

1950年10月,中国的大街小巷回荡着嘹亮的军歌,昂扬的革命乐曲激荡着无数青年的心。

参加抗美援朝是当时城市青年美好的愿望,但批准入朝的名额有限。于是,那些被革命的号角鼓舞得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另一片神秘的土地——西藏。

解放西藏,和解放内地任何地方不一样。部队进去后要留下来长期建设,这就需要一批从事医疗、文艺、通信、后勤等工作的女兵,征召女兵成为当务之急。在成都、重庆、西安、北京等地,“我要进藏”替代了“我要入朝”。征兵点上,青年女学生人潮涌动,姑娘们迫切参军的愿望,演绎了五花八门的入伍形式。

宋惠玲五岁那年,父亲被日本人的炸弹夺去了生命。第二年母亲又得了急病撒手而去,留下她和一弟一妹。宋惠玲被母亲的闺密抚养着,宋惠玲一直叫她干娘。干娘供她读书,教她自立,待她如亲生女儿,而幼小的弟妹分别被寄养在大伯家和另一户人家。

 

宋惠玲

文工团在叙永招兵时,单纯的宋惠玲一直以为招的都是男兵,做梦都想当兵的她,有些失望。招兵期间正好赶上干娘病了,她急匆匆回家照顾干娘。后来弟弟参军入伍了,她为弟弟高兴。那天,她从学校跑来送弟弟,含着眼泪向弟弟挥手告别。就在这时,一辆军用卡车从她身边驶过,她看到卡车上有自己熟悉的同学的身影:“那不是18军文工团的人吗?”有个穿着军装的女兵还向她挥手笑了笑。她一下子愣住了,这才明白过来,有同学当上了女兵,自己真是傻,怎么没报名呢?

就在这个时候,文工团出发队伍中响起歌声,她鬼使神差跟着汽车小跑起来。

“不行,我要参军,干娘,我不能向你告别了,我一定要跟她们走!”她心里默念着。她穿着红色的旗袍,不顾汽车加速后扬起的尘土,拼命地追,她想喊停卡车,不知怎的,嗓子就是发不出声来。文工团的演员们以为这个小姑娘因为好奇才追着汽车跑,她长得胖乎乎的,却穿着有些紧身的旗袍,跑动的姿势逗得车上的演员们哈哈大笑。车已经开出县城很远了,那小姑娘还在跑,她似乎没什么力气了,她的身影越来越远。这时,朱子铮团长命令司机停车。

当筋疲力尽的宋惠玲看到汽车停下时,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用尽浑身的气力冲到汽车边。一双双温暖的大手将她拉上了车,泪水、汗水混合着尘土在脸上流淌着,她身边的一位女演员揽过她的肩,她无限幸福地依偎在那位女演员的怀中。

2006年6月中旬的一天,在北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宿舍区,我见到了当年第18军文工团团长朱子铮和演员江一,提起宋惠玲,老头扬起了八字眉,哈哈大笑起来,说他一生都忘不了那么个场景:一个穿着旗袍追着汽车跑的小胖姑娘。

“当时部队确实需要人,当兵相对容易些,有的时候没法进行一些体检和政审手续。我当时是文工团团长,看了这孩子的大致情况,我点头就算入伍了。像宋惠玲那样的孩子,你如果不让车停下来,她那样跑下去,不累死在路上才怪呢。她那种精神,正是进藏所需要的。那年头,年轻人什么苦都能吃得了,但像宋惠玲那样拼了命追部队的还不多。”

 

参加进藏女兵欢送会(前排左起:冯克运、孙汉云、高生玉、吴景春、王改兰)

02

在高原上修机场

前方先头部队粮食告急,面对地形复杂的横断山脉,那些缓慢的牦牛运粮队一时跟不上去,官兵们只能饿着肚子。抢修一个机场,实施空运补给迫在眉睫。

1951年4月11日,甘孜机场正式开工,11月26日举行落成典礼,历时近八个月,除两个主力师外的部分女兵,军大八分校、卫校等几百名女兵都投入了抢修机场的任务。

那些在机场工地上劳作了八个月的女兵们,在高强度的劳动下,时常被变化无常的高原天气所捉弄。太阳当头照耀着滚烫的地面,一会儿突然乌云翻滚,狂风怒号,灰土泥沙扑打着姑娘们的脸,灌进她们的衣领、袖口、鞋子。有时一阵暴雨急冲而来,有时硕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整个人都变得不成样子,简直就像个泥猴。

几个月下来,洗不上一次澡,又经常被泥水浇淋,刚来时的一头乌发变得像高原上枯黄的野草。加上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女兵们自嘲是世界上最落魄的叫花子,是高原上的女野人。

顾梦舟说,在工地上,没有一人手上没打过血泡的,流血同样是家常便饭。一些身体稍柔弱的姑娘被压垮累塌了,但仍然硬撑着干活,再苦再累也没有人愿意休息。那年头,人的思想境界几乎都是一致的,审美完全和现在相反——谁的衣服最破,谁的脸晒得最黑,谁干活时最不怕脏最不怕累,谁就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最美的人。尽管都是女兵,性格有差异,大家在一起,都抢重活累活干,生怕被人瞧不起,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累病了都不吭声。

 

顾梦舟和易莲芳

据统计,战士们每人每天平均挖土运土七千余斤。起初,战士们由于不太适应高强度的劳作,手上的血泡像蝌蚪一样连在一起,两腿酸痛麻木。尤其是女兵的肩,肿得像馒头一样,晚上睡在地铺上,不敢翻身,不敢动弹,一动就会疼痛难忍。每一个工区晚上查夜的指导员,都会听到从窑洞里传来“哎哟”“哎呀”的叫唤声,有的女兵在睡梦中发出的痛苦呻吟让人揪心。

二期工程开始时,女兵们每天平整泥土,翻拣土中的杂草、树根等,然后,铺垫石头。每块铺在地面上的石头形状大致都是椭圆形的,重量在一公斤左右。把石头从冰冷的河水里捞上来,再往地上铺,捞石头的女兵一天下来浑身湿漉漉的,直不起来腰,腿上手上冒着血珠。一天下来,手被坚硬的石头磨得不成样子了,几天下来,十个指头全部磨破。一位女兵说,后来的石头上没有一块不沾着女兵的血。

一个叫陈再新的女兵,胃本来就不太好,在工地上饱一顿饿一顿的,常常胃痛得弓着腰干活,但她就是不吭声。后来胃病越来越严重,在工地上倒下了,被抬到了医院,再也没能回到工地上。顾梦舟说,陈再新看到别的战友都在带病坚持干活,自己累病后也不愿意休息。那些日子陈再新觉得头晕,浑身无力,连续几天发烧硬是默默地扛着,直到后来高烧40℃,挑土时脚下像打着秋千一样,最后,一头栽倒在地,晕倒过去,陈再新立即被送到休养所医院抢救。

工程在进入冲刺阶段时,女兵们日夜加班,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卫校的女兵连排成队在山坡上传递石头,一个叫晓晖的女兵接战友从坎上传来的石头时,被一个叫小林的战友失手将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了脸上,晓晖的鼻子和嘴里立即流出了血,一颗门牙被砸掉了大半截,她被送到卫生所包扎。从卫生所出来,她没有回到工棚,而是又跑到了山坡上继续传石头。

 

女兵们在砸铺机场用的碎石

在工地上,施工部队里大多数是男兵,女兵们常常会在劳动时得到一些照应,但她们谁也不愿意享受这份照应,还时常与男兵们较劲。卫校女兵队一个叫王淑辉的大个子,身强体壮,干起活来总是冲在最前面,她筐里的土每次都不比男兵少,还常常跑在男兵的前面。和男兵比赛时,总是不落后,女兵们称她为“飞毛腿”,而一些败给她的男兵们,背地里称她为“牦牛”。王淑辉后来被评为工地上的劳动模范。

另一个爱和男兵叫板的当属易莲芳了。有一次,她和一个叫鞠福明的河南籍大个子男兵比赛抬土,因为她个儿低,重量大部分都压到她这边。那天,她正好初次来月经,什么也不懂,由于用力过猛,造成喷血,并且持续了半个月。以后,每次来月经都要持续十来天,而且经量比一般人都大,一直到更年期。这导致她常年贫血。

易莲芳的老家在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母亲去世早,家里很穷,上学时十分艰苦,一直到初中二年级都是借同学的书来学习。母亲临终前,镇上一位商铺的店主,见易莲芳聪明伶俐、好学能干,就来家里为他才十岁的儿子提亲。母亲看着刚满十四岁的女儿,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考虑到自己死后孩子能有口饭吃,就答应了。易莲芳在店主家待了三个月,在老师的帮助下,参了军。她永远忘不了入伍时,老师给了她八分钱买了一支牙刷。因为自己当兵很不容易,所以她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修建机场时她努力表现,终于荣立一等功。

 

易莲芳

顾梦舟说,在整个机场大军中,易莲芳确实表现出超强的意志品质。别看易莲芳人小,却很会做宣传鼓动工作。她的性格开朗大方,有她在,大家干活时就会觉得轻松,她在最艰苦的时候会带头喊号子、唱歌,能调动大家的情绪和干劲,她被大伙称为“工地上的百灵鸟”。

 

12月7日,对于顾梦舟和易莲芳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甘孜机场完工了,万里晴空传来了轰鸣声,数万官兵和民工站在机场跑道附近,引颈企望:高原上第一架飞机从大山那边飞来时,整个机场沸腾了。

当天晚上,指挥部举行了庆功晚会。当首长宣读到第54师医训队易莲芳荣立一等功时,全场爆发热烈掌声。

 

甘孜机场建成,飞机首次降落

 

女兵跳腰鼓舞

 

李国柱

 

彭联碧

 

过冰河

 

第18军文工团“铁腿班”

 

第54师女子篮球队

 

【作品简介】

 

《天路行军1950》

纪晓松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揭秘首批徒步进藏女兵的传奇经历,感受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中国女性塑造的不朽丰碑,中华儿女谱写的永恒赞歌!挑战人类极限的高原行军,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畅销十二年后修订再版。

本书是一部描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解放军的千余名女战士随同进藏部队进军西藏,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巨大贡献经历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70年前,1100多名女兵负重徒步进藏。这一批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女,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未有的奇迹:背着沉重的行囊爬雪山,忍着生理期的剧痛趟冰河,在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原上为攀登珠峰的登山队唱歌跳舞鼓劲……她们把中国女性的柔美和坚韧演绎成一段无比绚丽的人生乐章。

这群徒步走上青藏高原的硬核女兵,她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当初为何要进藏?徒步走上青藏高原,她们经历了什么?《天路行军1950》为你揭秘首批徒步进藏女兵的传奇经历,描画海拔5000米之上的赤诚与纯净。阅读此书,就是致敬。

 
点赞 (1)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