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经济 > 郑州长沙急了!这座全中国最敢“赌”的城市,靠风投成为最强逆袭者

郑州长沙急了!这座全中国最敢“赌”的城市,靠风投成为最强逆袭者

2020-03-20 00:55:46来源:黄汉城阅读:0标签: 郑州  长沙  这座  城市  风投  最强  逆袭者

文章导读
2月25日,合肥市政府宣布投资蔚来汽车超100亿元,作为交换,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将落户合肥。...

作者:黄汉城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2月25日,合肥市政府宣布投资蔚来汽车超100亿元,作为“交换”,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将落户合肥,并在江淮蔚来工厂启动EC6量产项目。

消息震惊了海内外。

数年来,这家中国版特斯拉一直在烧钱,截止去年底亏损了约220亿元,几近断粮。就在它快要被外界判死刑的时候,又奇迹般找到了新靠山,成功续命。

不过,如果你因此把合肥当成一个接盘侠,那你就太小看它了。

作为全中国最敢“赌”的一座城市,合肥几乎每一次冒险下注都赌对了,堪称全中国最厉害的投资合伙人,最成功的风投公司。

多年来,它就是通过这种政府主导融资的方式,引入各类巨头后撬动上下游落地,凭空创造了很多一二线城市都非常羡慕的新兴产业。硬生生把一个昔日的江淮小邑,“赌”成了全球家电之都、中国IC之都、中国光伏第一城、平板显示器之都。

其经济体量相继超越十座省会,现在仅差临门一脚就能踢入万亿俱乐部。而且最“可怕”的事情在于:它这一路赶超的势头远没有停下的迹象,佛山、郑州、青岛、宁波、无锡、长沙都遇上了今生最强的对手!

因为合肥的存在,中国的二线格局或将迎来大洗牌。可以说,合肥是继深圳之后,全中国逆袭最为成功的城市,没有之一。

而且很少人知道,合肥这一身本领全都是被逼出来的!它的故事,完美阐释了什么叫做“我命由我不由天”!
 

二十年前,合肥被嘲讽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虽是一省首府,但2000年GDP 仅为325亿元,比肇庆、临沂这类十八线城市还要低。

要知道,肇庆有一半属于粤东西北的塌陷带,在广东省内排名第11位,临沂则是山东革命老区,在山东省内也是中下游。

二十年后的今天,合肥的GDP已经高达9409亿元(2019年),位列全国第21名,相比2000年整整跃升了59个名次。

十几座省会/副省级城市相继被合肥甩在身后。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肩负西北复兴的重任,中央赋予国家中心城市和自贸区的双王牌,面对合肥被赶超了。大连作为东北三省的黄金出海口,集合了老工业基地的顶级遗产,也被合肥打败了……

这样的成绩,堪称奇迹。

第一,合肥的位置不东不西,区位优势甚至抵不过省内的皖南门户,芜湖。人家1876年就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拥有长江逆流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

合肥直到2010年12月30日开通合肥港综合码头后,才结束没有集装箱码头的历史。即便如此,运输成本也总是高人一等。这决定了合肥在搞产业集群的时候,天生跛脚。

往东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中间隔着南京这座大山。往西,武汉是制造业重镇,拥有比沿海更低廉的劳动力,又是九省通衢。所以上海以及国外的产业在往内陆转移时,很容易被南京和武汉截胡。

第二,合肥是在一片废墟中起步。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全市不过5平方公里、5万人口,一些铁匠铺和十几台烧“木炭”的汽车,就是全部的工业家当。赶超之路,要比别人多花十倍的努力。

第三, 历史上安徽换了20多次省会,谁也不服谁。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几个更是急于融入南京都市圈,把南京捧为了“徽京”。合肥一度空有省会之名,却不能很好的集聚省内资源。

遥想十几二十年前,全省兄弟都“瞧不上”合肥,妥妥的散装大省。而今天的合肥,已人称中国“霸都”,大有与南京平起平坐的势头。

合肥凭什么这么牛?
 

故事还要从2005年讲起。当时合肥定下了“工业立市”的战略,试图用“大招商”的方式改变落后局面。

思路是对的,道路却十分艰难。就像前文所述,合肥手里拿到的全是最烂的牌,该怎么打?

换成普通城市,无非就是捡别人剩下的残羹冷炙,或者是承接别人淘汰不要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样做也能创造就业,拿到GDP和税收,但是永远都不可能有爆发式的增长。

本身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中国就处于第二梯队,发达国家总是把最先进的技术掌控在自己手里,能卖给中国或者跑来投资开厂的,经常是过时的技术或者是落后了一个世代的生产线。而合肥又非沿海发达地区,更是第二梯队中的第二梯队。

如果循规蹈矩,被动式的承接,合肥永远都不可能站在全球制造业的前沿。

这种天生跛脚的出身,逼得合肥不得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经常做出“冒险性”的决策:以地方融资平台为桥梁,通过政府出钱主导融资的方式引进行业巨头,再撬动上下游企业落地。

即便这个巨头,正陷入困局或者备受争议。只要看准了,就不惜一切代价。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京东方。其实在合肥TFT-LCD六代线,这条中国自己建成的第一条高世代线之前,京东方远没有像今天这么风光。

据《光变》一书披露,08年前,京东方多年半死不活的状态使得上至政府、下至金融机构媒体都不看好这个产业,全社会普遍认为只有从国外引进才能建设高世代线,中国企业搞不定。京东方非常孤独和难熬。

液晶显示器作为全球尖端产业,一条生产线动辄一两百亿元的投资规模,是中国到那时极为罕见的。京东方没有这个财力到处扩张,需要地方政府充当“投资合伙人”,拿出真金白银来。

而合肥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也才一百亿,若是打了水漂,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合肥市仍执意要冒这个险。因为合肥虽已积聚起一个相当规模的家电产业,但缺芯少屏,液晶显示器需要进口,增加了家电产业的成本负担,根基不稳。

当时的中国白色家电中心争夺战非常炽热。前有青岛、顺德两大龙头的夹击,后有武汉虎视眈眈,合肥不得不背水一战,顶着公务员发不出工资的压力承诺拿出90亿元融资,据说还为此暂停了地铁项目(最后实际出资30亿元)……

事实证明,合肥的冒险下注是对的,TFT-LCD六代线落户之后,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企业都跑来配套集聚,形成了 “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合肥就此拥有了新型显示面板产业。

家电产业也得以在2011年一举突破千亿元,将武汉彻底甩在身后,正式晋升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之后,合肥又通过注资、收回再注资的模式,引进京东方8.5代线、10.5代线,维信诺AMOLED6代线(总投资440亿元,合肥出180亿),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之一。
 

这种“创造产业模式”,贯穿合肥整个发迹史。

2012年前,集成电路产业在合肥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全世界最为高精尖的民用产业之一,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稍微正常的企业绝对不敢随便踏入。如果全部交由市场,按照合肥本土企业的成长路径,几乎不可能形成产业集群。

关键时刻,合肥市政府出马了。又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合肥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与台湾力晶科技合资,成立了合肥晶合公司。

力晶科技虽然是全球前五的晶圆制造企业,但是08年因经营不佳开始陷入财务危机,13年转好后仍背负高额银行债务。签约的时候,力晶科技表示“第一年不出资,由合肥市政府先投资建厂,明年起再逐步以少量资金及技术作价入股”。

所以,这个总投资128亿元的晶圆制造项目,合肥市要出资48亿元,并包揽总投资20亿元的厂房建设。“合伙人”做到这步也是没谁了!

不过,这个安徽省首家12英寸驱动芯片晶圆代工项目,确实打通了合肥半导体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整条产业链。

这一点非常关键,晶圆代工是整个产业链条当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制造环节,上游的设计无法落地,下游的封测没有货物来源。因此具有强大的杠杆效应,极大帮助合肥招引更多关联企业。

今天的合肥,已拥有集成电路企业200余家,包括长鑫存储、通富微电、联发科等行业龙头,被工信部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而每年生产的芯片,也就近输往合肥的京东方、江淮汽车、格力工厂等,托起了家电、平板显示、汽车几大主导产业。
 

纵观过去,合肥的命确实够“硬”,几乎每一次都赌对了。它的好些新兴产业,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崛起的。

今天合肥拿出百亿“风投”驰援蔚来汽车,不过是历史的重演。一旦“赌赢”,就能加速进入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方阵。

这种充当投资合伙人的模式,放学界来讲叫做“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政府不单单是社会的“守夜人”,还是市场的参与者,强有力地主导本土产业政策,使得合肥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奇迹般的拥有一线城市的选择产业决定权。

所以,合肥逆袭的故事,本身就极具中国特色,是一个只可能在中国实现的神话。

当然,合肥每一次的冒险下注都不是瞎蒙的,而是建立在对产业规律的深度理解之上。

据《安庆日报》报道,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合肥市有一大批人在研究产业。什么行业协会网站、产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企业新闻、机构分析通通都要看,只有成为一个类似于投行专家的人,才能和企业在“在一个频道对话,打动他们、引进他们”。

一句话,这么多年来,人家爆表的投资收益率,靠的是实力,不是运气。

除了“专业化招商”之外,合肥还大力实施“全民招商”,所有干部都要降低姿态,服务好目标企业。

所以,合肥获得了“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等称号,创造出很多不可能的记录:一家国内顶尖电子企业在合肥投资,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只花了11天;半个月时间,就将一块1000亩的生地变成熟地,供应给一家亚洲太阳能龙头企业……

得益于这样的实力,海内外资金大量涌入合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 2006-2010年,合肥十一五累积招商引资4360亿元,同比翻了七倍多。

  • 2011-2015年,十二五累积招商引资1.27万亿元,同比翻了近三倍。

  • 2016-2018年,又分别完成3810亿元、3850亿元、3591亿元。

工厂日夜轰鸣,城市生机勃勃,GDP一路突飞猛进。

在智谷趋势统计的41座重点城市当中,从2001-2017年合肥不管是GDP增幅,还是人口增幅都排名第一。

如果说深圳是改革开放上半场的最耀眼的明星,它用20年时间闯入全国第四,一举奠定北上广深的一线格局。

那么,改革开放下半场的主角一定属于合肥,它是继鹏城之后,全中国逆袭最为成功的城市,没有之一。

合肥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特别惊人,名义增速常年保持在10%上下。

(2018年的数据因全国经济普查有所修订,上调782亿,导致名义增速很大)

照这样的势头,闯入前20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至少传统产业占比过重的泉州就很可能会被挤下来。

真正的问题在于,未来合肥会不会赶超佛山、郑州、青岛、宁波、无锡、长沙,挤入全国前十二名?

毕竟合肥现在的体量已约相当于佛山(17名)的87%,郑州(16名)的84%,长沙(13名)的75%,再跳一跳似乎也够得着。

这一点,合肥确实存在想象空间。

一直以来,它就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科教名城,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51所高等院校,以中科院物质研究院为代表的200多个科研院所(中科大由中科院直属)。

中科院的实力就不用说了把,全国各地那些令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科学装置,大多数都是由中科院来牵头建设的。

(合肥科学岛)

2017年,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比北京、深圳都要早。号称中国硅谷的深圳,也是直到2019年上升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才获批的,可见合肥的“江湖地位”之高。

这里有三个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稳态强磁场;四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全国除北京以外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最集中的城市。

很多研究报告指出,对于早期的合肥来说,这些逆天资源太高端了,而自己的工业实力又太低了。好比一个在云上飘着,一个在地下趴着,两者之间隔着一层空气!

我们来看一个数据,2018年合肥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91亿元,约为成都的1/5,广州的1/4。在统计的16座城市当中,仅仅排名第十。

这个绝大的落差说明,合肥的科学资源,偏向于基础科学而不是应用科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融入产业开花结果的。

所以,早前合肥虽然科研很强,但这个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拉动GDP增长。

不过,随着合肥不断补上工业基础的短板,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也慢慢能够外溢出来,渗透入合肥的实体经济里。

举个例子,中科大一位叫陆轻铀的教授,就是依托“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研发世界上最先进的原子级高分辨成像显微镜。

2015年他创立合肥中科微力科技有限公司,据《合肥日报》报道,普通的扫描探针只能精确到微米,中科微力的扫描探针却可达到原子级别,成像更细微更精确。

而合肥当地正在兴起的半导体产业恰恰需要这种技术,“像集成电路组装,通过我们的探针就可以探测到组装上的缺陷或者灰尘,及时查找到问题”。

近年来,合肥成立了好些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就是依托于上述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比如中科普瑞昇公司利用“稳态强磁场装置”开发癌症靶向药;

中国最大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国盾量子,其技术来源是“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则依托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对质子治疗法的研究……

目前,发源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大的企业至少上百家,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科大立安、华米科技、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

这里头不乏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龙头,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最明显的案例就是科大讯飞,这家亚洲最大的智能语音公司,推动合肥成为了中国声谷。

未来随着合肥产业集群水平的不断崛起,合肥的“科技”跟“产业”将会迸发出更大的融合效应。说不定哪一天就打开了任督二脉,释放体内的洪荒之力。

所以,你说南京和武汉急不急?

不管过去还是未来,这个全国搞风投最成功的城市,都注定会是中国区域格局最活跃的搅局者。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ID:zgtrend)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

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a

点赞 (1)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