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逝者 > 2021之那些离开我们的湖湘儿女

2021之那些离开我们的湖湘儿女

2021-12-31 22:42:38来源:潇湘眼原创/蒋怀念阅读:0标签: 2021  离开,湖湘  儿女  袁隆平  李厚泽

文章导读
他们曾在人间播撒火种。...

潇湘眼原创 文 | 蒋怀念

 

很多人去年留给2020年的告别寄语是:再也不见。没成想,2021年的生活,似乎更糟。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都是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大山。
 
病毒依旧凶猛,隔离摇晃生活,从武汉到瑞丽,再到古都西安,2年3次封城之下,没有人能预料疫情何时结束,但降薪、失业、生病、抑郁等等负面新闻已经充斥社交媒体。
 
一直以为,有了2020年诸多魔幻铺垫,2021年,大家的承受能力会高一些。但老天爷似乎故意在挑战我们的心理承受极限。袁隆平的猝然离世,让所有人内心破防——世界暗了。
 
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去世,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哀悼。
 
袁老在湘雅医院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万人心头一空,不愿相信,医院门口很快挤满前来悼念的人群。无法前来悼念的人们,则在微博上晒出吃完饭后的空盘,用实际行动告诉袁老:我们不会浪费一粒粮食。
 
图片
 
一幅幅画面至今清晰印在脑海里。
 
医院门口立起的三扎水稻,马路上跟着灵车跑的汹涌人潮,人们在大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家门口、办公室楼下,全国各地农学院的雕塑前,都摆满了菊花,每位路过雕塑的人,都会鞠躬向袁老致敬。
 
2天后的遗体告别仪式,明阳山殡仪馆前堆满黄白菊花,悼念书信,自发前来献花的队伍排出几公里。出租车司机免费搭载前来悼念的各地民众,有95后学生泪流满面,“感觉像是失去了自己的至亲。”
 
回望2021年,“失去”是个高频词。个体的生活因疫情失去出行自由,工作因内卷被迫失去放松自由,也因为年龄等不可抗力原因,我们失去了一位位昔日熟悉的长者。
 
袁隆平、陈文新、李泽厚、何兆武、未央、刘夫生、徐叔华……
 
他们从湖南走来,用数十年光阴,在人间洒下火种,让人们吃饱饭,享受美学熏陶,接受文化滋养……在2021年,他们永远离开了人间。
 
1
“让14亿中国人吃饱饭”的袁隆平
 
袁隆平最后留给世界的寄语是: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若说“国民度”,当代中国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袁隆平。很简单,他让数十亿中国人,吃饱了饭,终其一生都在为全人类吃饱饭奋斗。
 
10年前,81岁的袁老参加《南方周末》组织“中国梦”活动现场,分享过自己的“禾下乘凉梦”:试验田水稻长得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就跟我几个助手在稻穗下乘凉,但愿早日能够实现亩产1000公斤,甚至向更高的产量。
 
还有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只要全球稻田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可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
 
为了能看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天,袁老一直在跟衰老作斗争。“老骥伏枥,我还是想攀高峰,更攀高峰。”
 
图片
袁隆平
 
袁老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精气神十足,健谈,幽默,有运动天赋,年轻时曾被飞行员考试录取,差点进了游泳国家队,60岁前,每天都会游泳,80多岁时,身子依旧健朗,不驼背,有空会打气排球、跳舞。

83岁被问到是否考虑退休,袁老说,没有退休打算。他说自己身体很好,能活到98岁。“还有15年可以工作。”
 
工作时也不担心稻田坑洼易滑,每天要下田,一天走上三四次,还不让人扶,“我能行。”
 
不可抑制的衰老,依然在一点点蚕食这位“为人民谋福祉”的老人。
 
理发师曹小平给袁老剪了18年头发,以前袁老都是一个人来,最近2年,当心脏病、高血压举起健康红牌,袁老游泳游不动,排球打不动,深一点的田,一脚踩下去,没力气拔起来。
 
视力、听力都在减弱,看书要用放大镜,嗓音变得嘶哑,一句话说到最后总会没气,需要频繁吸氧、喝药,理发都得被被人推着轮椅来。
 
到今年 3 月,袁老上卫生间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加速了身体衰竭。去世前一个月,腿伤不能下床,身体极度虚弱情况下,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一行人过来探视,见面第一句话,袁老问,“今年水稻的长势怎么样?海水稻推广怎么样?”
 
今年年初,袁老挥笔写下了牛年心愿:牛气冲天,亩产三千!
 
如果袁老此刻在天上看着,他一定会欣慰,自己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
 
去年11月,袁老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刷新世界纪录后,今年10月,水稻产量再创新记录——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双季稻,亩产达到1586.86公斤。
 
2
“绿色农业”泰斗陈文新
 
袁老去世5个月后,又一位农学泰斗离世。今年10月7日,土壤微生物学家陈文新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袁老和陈文新先生的事业都在田野。袁老的毕生追求是为水稻增产,陈文新先生则是在追求土地增肥,以助力粮食增产。
 
图片
陈文新
 
陈文新是湖南浏阳镇头镇人,父亲陈昌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湖南学运和工运的领导者之一,和毛主席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窗好友。
 
22岁考入武汉大学选择农业化学系,直接原因是,在农村长大,了解中国农民的辛苦,农业的落后,所以想学农报国。
 
1954年赴前苏联留学前,受邀到毛主席家做客。围绕农业生产,两人聊了6小时,从土壤结构、土壤的矿物质成分,聊到植物营养吸收、中南地区的土壤改良,甚至聊到了苜蓿、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等问题。
 
陈文新至此确定下职业追求:研究土壤,为农业增产。
 
谈话后不久,陈文新进入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土壤微生物学,成为当时年轻的土壤微生物学家费德罗夫博士的第一名中国研究生。
 
1959年回国,陈文新一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从事微生物学教学,研究“冷门生僻”的根瘤菌。
 
几十年来,陈文新带领团队走遍山川湖海,采集根瘤菌,研究根瘤菌,致力于用微生物助推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大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在陈文新的领导下,国内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和数据库;全球核心根瘤菌分类实验室,确立了一套科学的根瘤菌分类、鉴定技术方法及数据处理程序;以及“中国农大根瘤菌研究中心”,带领中国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生的最后20年,陈文新也一直为土壤环境的改善奔走呼吁。
 
世纪初响应“西部大开发”号令,陈文新和数位科学家共同上书建议,将“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纳入西部种植计划,让豆科襄助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
 
多次向上建议:利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优化我国农牧业种植系统,减少化肥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陈文新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去世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3
“80年代的精神导师”李泽厚
 
哲学家李泽厚11月3日因肺栓塞,在美国科罗拉多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对50后、60后乃至90后来说,都是晴天霹雳。
 
袁老、陈文新先生是为满足人民饮食需要挥汗一生,哲学家李泽厚则在充实人民思想的道路上成为灯塔的存在。
 
图片
李泽厚
 
李泽厚曾是湖南宁乡的贵公子,随着12岁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巨大的生活落差让李泽厚陷入“精神危机”:“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12岁就思考生死问题,注定李泽厚要走哲学道路。事实确实如此。1950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此后70多年,李泽厚深耕哲学领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等。
 
一本1981年出版的文艺理论著作《美的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掀起“美学”热潮,工厂里的女工都会挤到书店抢购,用历史学家何兆武的话说:李泽厚风靡了神州大陆。
 
李泽厚因此成为青年人眼里的“精神导师”。只要李泽厚去哲学所上班,办公室会塞满全国各地来拜访的人。中午去食堂吃饭,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数十人的队伍,去北大演讲,听到大会主席介绍:“今天到会的有李泽厚教授。”全场响起掌声,数千人争着要签名。
 
李泽厚也是世界范围内顶级的哲学教授。在国内,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国外,他是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但衰老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变得宽容。尽管李泽厚不畏惧死亡,他曾在家中摆放一个骷髅,提醒自己随时迎接死亡。
 
图片
李泽厚
 
62移居美国上课、生活后,20多年来,李泽厚每年秋天会回国几个月,看书、会友、品美食,冬天再回美国教书,埋头做研究。
 
87岁后,李泽厚没办法再回国。他的身体变得糟糕,身体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两只眼睛分别患了青光眼和黄斑裂孔,看书坚持不了半小时。说话变得吃力,每晚要在床上躺两三个小时才能睡着,需要靠安眠药生活。
 
近2年,李泽厚每天只能待在家中,去年在家摔伤腰椎,活动空间再受限,“我走不动了,要死在美国了。”
 
去世前,李泽厚交代妻儿,死后冷冻自己的大脑,等到几百年后脑科学发达的时候,可以从大脑里发现文化的残迹,“那比我所有书加起来贡献都要大。”
 
4
动荡岁月走出来的何兆武、未央
 
和李泽厚同时代的文学巨匠,湖南岳阳人,历史学家何兆武,湖南临澧人,作家未央(原名章开明)也永远留在了2021年,前者享年99岁,后者人间徜徉91载。
 
何兆武是国内知名的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1986年后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担任教授,写下历史著作《中国思想发展史》等,他翻译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以及《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历史的观念》《德国的浩劫》《法国革命论》等名著。这些译本至今经典,《西方哲学史》重印数十次。
 
2006年,何兆武推出口述史《上学记》,帮助大家了解动荡年代的西南联大,这本书豆瓣评分9.0。
 
图片
何兆武
 
文史学者刘超曾评价:“这部‘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随笔,让人了解民国教育及一代学人的成长历程外,也让人们反思当下教育的种种困境。”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中国百年大变局的世纪老人,何兆武曾说: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在于开放和包容,无论何时,如果想走得更远,必须先看得更远,而想看得更远,就得站在巨人的肩上。
 
未央同样是在动荡岁月成长出来的巨人。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未央参军成为文艺创作员,20岁前往抗美援朝战场做战地通讯员,在严寒的朝鲜冬季,雪地睡觉,晚上行军,一夜走上百里。所见所闻都是流血牺牲,真正是笔尖记录硝烟,文字皆是血肉。
 
朝鲜寒冷的气候与战场上极差的饮食,让未央落下了严重肺病和胃病。从30岁开始,未央离开前线,成为专业作家,55岁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致力于用文字记录湖湘厚重文化。
 
去年接受《新湖南》采访时,未央90岁,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未央神态安然,大脑清晰,跟年轻人一样爱玩手机,他的微信头像是一池秋荷,微信昵称是“小未”,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是90后文艺青年。
 
图片
未央
 
当时的未央,还在感慨岁月悠悠,战友日渐寥落。
 
一年后,未央去世。
 
如今回味未央的《假如我重活一次》,这篇曾获第一届全国诗歌奖的诗中,曾生动记录下未央的战地情结:
 
假如我重活一次,我愿再度穿越,浓烈的战争烽烟。
 
在那些难忘的年代,我和战士,穿一样的衣,吃一样的饭。
 
我有一匹马,马上经常驮着伤员。小鬼们给我起外号,当面说我指挥失算。
 
我和他们争吵,粗鲁地骂,大声地笑,胸中好不坦然!
 
5
“湖南建设者”刘夫生
 
岁月荏苒,新中国成立70多年,昔日风华正茂的建设者们,也在一个个离我们而去。
 
1949年,18岁的刘夫生奉命南下,进驻湖南岳阳城后,就此扎根在湖南,历任中共湘潭县委副书记,湘潭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委秘书长,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湖南省副省长兼长沙市委第一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湖南省政协主席,曾任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四、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今年2月19日下午,刘夫生在长沙逝世,享年90岁。
 
图片
刘夫生
 
在湖南的70多年,作为昔日湖南省顶层设计的一份子,刘夫生也陪伴着湖南长沙,一个没多少优越资源的中部城市,一步步从战争时期的百废待兴,走到如今的媒体之都,消费之都,工程机械之都,去年长沙的GDP已经超过1.2万亿,超过郑州。
 
刘夫生也是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成立30年,一步步建立话语权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人大从‘橡皮图章’逐渐变成‘钢铁图章’。”
 
湖南人大两次创下全国先例。一是1988年,年龄偏大,身体不好,且不在候选人之列的刘夫生,高票当选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就此被称为“从票箱里跳出来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二是1989年湖南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依法罢免一名副省长的职务,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史上的首例,并让全省干部意识到人大会议的话语权:“人大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
 
离休以后,刘夫生的主要精力,也在整理与湖南相关的历史记录上,他的书房,两个大书柜占满两个墙,学史和治史图书琳琅满目。曾先后主审过《南下入湘干部资料选编》《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两部书稿,以及审阅长沙、浏阳、湘乡等地党史正本,参加审查省党史研究室与教育电视台共同组织拍摄的“追寻南下干部足迹”纪实片等,
 
他希望,通过党史宣传教育,后来者能继承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6
一曲“浏阳河”,传唱湖湘情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独具湖南风韵的民歌《浏阳河》,在长沙人徐叔华的创作下,传唱大江南北。今年11月30日,徐叔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图片
 
徐叔华和未央同龄,一辈子笔耕不辍,用戏剧、诗歌等形式传递湖湘文化。
 
徐叔华是湖南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49年成为湖南省湘江文工团的演员后,演出过系列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剧目,如《哑巴劳军》《白毛女》《兄妹开荒》《女社员》等。
 
做编剧也是作品不断,如歌舞剧《双送粮》、土家族神话剧《春哥与锦鸡》、花鼓戏《补锅》《还牛》等。
 
最有名的莫过于《浏阳河》,创作在1950年,因为湖南土改运动,19岁的徐叔华跟团到乡下采风,被农民秋收后喜笑颜开交公粮的热情感染下,灵感迸发,连夜写下歌词,取名《双送粮》——《浏阳河》的前身。
 
此后经过几轮修改,《双送粮》搭配湖南祁阳小调《送瓜调》,改名《浏阳河》传唱至今,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也几乎是刻在湖南人基因里的曲子。
 
徐叔华一生豁达,生死看淡。去世前一周,徐叔华把家人叫到跟前,说:“我要上天去了,还有一个心愿未了,我要把这辈子对我好的人都写下来。”
 
7
“当代伤仲永”魏永康
 
相比于袁隆平、陈文新、李泽厚、何兆武、未央、刘夫生、徐叔华等人,高龄去世,在人间洒下火种,魏永康的人生经历实在让人唏嘘。
 
慧极必伤。魏永康的人生太短了,少年天才,8岁进县重点,13岁考上湘潭大学,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38岁去世,在人间过了一段二倍速生活,用生命活成了家乡——湖南省华容县的传奇。
 
图片
魏永康
 
但魏永康快乐么?
 
从小所有精力都在学习上,2岁掌握1000多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小学连续跳级,13岁成为大学生……过的是逆社会时钟的生活,加上名气来得太汹涌,摧毁了一个孩子正常的人生进程,徒留下当代“伤仲永”的故事。
 
因欠缺生活自理能力,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20岁的魏永康被退学。
 
前20年,一切有母亲料理,洗衣、洗澡、洗脸、喂饭,魏永康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最后发展到失去自理能力,冬天穿着单衣、拖鞋在天安门逛,写论文不跟老师交流。
 
过平凡生活,做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反而让魏永康舒适。
 
辍学回家乡华容县人大上班的几年,魏永康学着跟人交流,在家洗衣做饭,料理生活,买菜知道货比三家。
 
图片
魏永康
 
26岁时,魏永康甚至为了爱情成为深漂,之后结婚生子,凑足“好”字,考上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并在互联网黄金时代当上了程序员,妻子付碧都夸他:从神童变成懂得生活的丈夫。
 
只是彩云易散琉璃脆。2021年11月,一次正常的出差,魏永康因为心肌梗塞造成猝死,永远离开人间。
 
【部分参考资料】
1、《暮年的野望,袁隆平的最后十年》,每日人物,2021年5月23日;
2、《人生九十,至今未悟:李泽厚的最后一刻》,新京报书评周刊,2021年11月4日;
3、《狷者,李泽厚》,剥洋葱,2021年11月4日;
4、《鲜血、火焰与诗篇:诗人未央的抗美援朝》,新湖南,2020年10月28日;
5、《“人大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湖南日报,2009年12月15日;
6、《38岁“东方神童”魏永康去世,妻子:再也见不到你的笑容》,极目新闻,2021年11月17日。
点赞 (1)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