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 > 许鸿飞:新时代需要用大作品去记录

许鸿飞:新时代需要用大作品去记录

2021-07-14 16:23:38来源:央视网/石磨坊阅读:0标签: 时代  记录  艺术

文章导读
红发、烟斗、胡须,是许鸿飞留在人们心中的三个典型特征。从侧面看,甚至有些像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近日,他在广州某活动上分享雕塑艺术创作理念与红色题材创作体会时表示,新...

红发、烟斗、胡须,是许鸿飞留在人们心中的三个典型特征。从侧面看,甚至有些像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近日,他在广州某活动上分享雕塑艺术创作理念与红色题材创作体会时表示,“新时代需要用大作品去记录。”
 

艺术家要为创作出大众记得住的作品不断努力

以“肥女”系列创作知名的许鸿飞有许多头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雕塑院院长。近年来,他创作了一系列红色及“抗疫”主题系列作品。

不久前,他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办的作品展“以雕塑的名义——讲述太阳下的幸福生活”落下帷幕。展览总共展出许鸿飞从事雕塑创作20多年来的100件代表性作品,包括“肥女”系列作品、革命主题作品与抗疫系列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许鸿飞表示,新时代需要用大作品去记录,艺术家要为创作出大众记得住的作品不断努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忘初心》正是为此而作。作为母亲的绣娘正对着绣架认真地绣党徽,坐在她旁边的孩子也在模仿母亲,在纸面上一笔一画临摹党徽图案。“从这个作品能够看到一个家庭两代人的传承。”许鸿飞说。

这种创作理念在作品《西岛女民兵》中也有体现。西岛女民兵源于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不爱红妆爱武装”,纷纷拿起武器,守卫海防线。创作期间,许鸿飞亲赴海南西岛实地考察,搜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历时半年创作,力图还原炮班队员的训练、海防等场景。

“作品应能记录时代。”许鸿飞认为,用一个个雕塑设计时的细节,展示对时代场景的还原:头戴的竹编斗笠是岛上特有的;步枪、辫子都经过大量考证,手上握有的海螺正是当年的集结号……这些细节特征,让作品真实可感,经得起推敲。作品日前还受邀参加北京“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

“雕塑可以表达、可以记录、可以变成永恒。”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许鸿飞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工作室,用作品记录战“疫”的经典场面与英雄人物,仅两个月就创作了八件作品。他当时想,“作为一名艺术家,总该做点什么。”《山高人为峰》时间是钟南山说“武汉一定能过关”时,人物嘴唇紧抿,双目含泪,神情异常坚定。《王烁》半身铜像为创作的第八件,是广东省“最美逆行者”中用生命践行誓言的人,其灵感之一就是许鸿飞曾看过的电影《第八个是铜像》。

要有坚持的信念 探寻自己的艺术语言

谈及自己与雕塑结缘,许鸿飞分享了小学时看电影《第八个是铜像》的经历。影片中,游击队一行八人在战争共同抗敌,队长不幸牺牲。七个队友为其塑造铜像,扛着铜像回到家乡。许鸿飞表示,第一次感觉到“雕塑能够把一个人的形象如此生动地留住”。

“艺术家要全方位地感受世界,从生活中挖掘灵感,还要有坚持的信念,才能够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他如此寄语青年艺术家。

许鸿飞毕业于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广州美院,这奠定了他扎实的造型功底。但他并没有局限在学院背景中走学院体系,而是另辟蹊径建立了自己的视觉逻辑系统和视觉识别符号。在读书时期,许鸿飞作为学生,对于雕塑的本体语言,诸如体量、空间、造型、结构、解剖、触感以及塑造等方面做基本而系统的训练。有这种强劲的塑造能力之后,在艺术造型上便收放自如

从学校毕业直接步入社会,他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在磨砺和历练的探索过程,他对社会人生与思想意识之间的碰撞进行自我总结。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探寻艺术语言、介入公共意识,作品逐渐进入公共空间。

恰逢改革开放需要,许鸿飞步入社会后首先介入的是户外雕塑领域。尽管不少公共艺术是作为城市规划需要去做的,但有些地方,在公共性当中融入了个人艺术情怀。

经过在学院体系里摸索个人语言风格的阶段,从如何塑造得出彩,到打破墨守成规,他意识到需要自己的表现语言。从这个阶段发展到后来的“肥”系列,这种转化是他艺术思想的飞跃。

当代艺术最关键就是要表现自己的艺术观点,是针对个人独立的艺术认知而做出的艺术选择,而不是依附于某种流派的艺术趋同。所以,他逐渐摸索着产生了以“肥”的悠然之姿作为借代生活态度的萌动情绪的艺术形象。

内因,是他内心世界要冲破学院体系羁绊的艺术理想;外因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提点。黄老曾用“一须顶嘴,两手和泥”形容许鸿飞的个人形象。黄老一开始点评他的“肥女”雕塑,认为做得还不够放开,还显拘谨。对此,老先生甚至偶尔还会亲自将“肥女”小动一下,这样掐一下、那样捏一下;眼睛捏得眯一点……

慢慢地,许鸿飞便从“肥”的语言当中找到了自我,表达一种情绪,快乐、幽默、放松。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情绪,因此也就变为了全人类共通的符号。它连接了城市和乡村,打通了中国与国外,传递出中国人对于美好的别样理解。

“肥女”所释放出的快乐和幽默气息,聚合成一种共通的信息,大家可以看不懂,但看了之后愉悦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他紧紧抓住、紧紧扣住这一点,把这种艺术追求发展为自己的艺术符号。

随后,他开始深入挖掘“肥女”的艺术感染力。他把肥女当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她可以是运动员,可以是音乐家,可以是正在带孩子的母亲,也可以是靓丽的时髦女郎。“肥女”具有普世性、具有典型性和对话性。因为许鸿飞把肥女进行了平民化处理,通过她的状态来解读对世界以及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平民化社会和平民化表达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许鸿飞抓住了幽默、欢乐放松这种再日常不过的情绪点,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手段对作品进行叙述塑造及传播,这让他的雕塑引起了大家共鸣和认知,同时也让他的雕塑能走向世界。

人与时代是同步发展的 艺术也离不开生活

自2013年起,许鸿飞将他的雕塑作品带出国门,在世界巡回展出,践行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40多个城市留下印记。

突发的疫情让海外巡展告一段落,他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国内,从投入抗疫作品创作,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走访调研,几乎没有休息。

许鸿飞把“肥女”作为表达艺术情感和艺术思想的载体,但他并没有局限在这一点。与时俱进的他踩在世界发展的节奏上和脚印上。他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他的作品能够切入时代的气氛,能够介入社区,介入广场,介入公园甚至走进学校。

两会上,从去年开始的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到今年的以产艺融合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他借举办雕塑艺术百村展为契机,作品每到一个乡村,就在当地进行调研,并结合自己的实地感受进行艺术创作。他希望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为乡村注入活力与生机。

“人与时代是同步发展的,艺术也离不开生活。”不久前,许鸿飞创作了两件“肥女”测核酸的新作:肥女右手摘下口罩,左手握着显示“穗康码”的手机,嘴巴张开,头朝上,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在许鸿飞看来,“接地气、生活化的创作会让人更加有幸福感,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雕塑家的使命是记录历史,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忘初心,践行初心,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有了想法就马上行动,只要行动就等于是完成了百分之五十”,许鸿飞如是说。

 
点赞 (0)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条)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头条 | 湖湘 | 公司 | 人物 | 产经 | 国际 | 军事 | 范儿 |

    潇湘头条-观察者!发现者!报道者! 备案号:京ICP备19034325号-1